优化营商环境现状

  新闻资讯     |      2024-04-22 14:15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第1篇

保险产品营销策划书

1、计划概要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全面概述。市场营销计划书开头应有一个计划实施概要,对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建议进行简短的概述,使企业管理部门能快速地浏览整个计划的内容。

2、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在这部分中,计划制定者提供有关企业自身条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顾客、公众和宏观环境的分析,作为计划的背景资料。

(1)自身内部条件:本公司的竞争力分析(成效、地位)

(2)供应商: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都影响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及其竞争优势。

(3)营销中间商:中间商、实体配送机构、服务机构、融资机构

(4)顾客: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国际市场。要对各种市场的状况和客户的特性进行阐述和分析。

(5)竞争对手:详细阐述竞争对手的状况,数据越充分越好,最好要给予特点分类。行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增长速度、固定成本比例、本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决定了一个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从顾客的角度分析,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属性(一般)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

(6)公众:内外部公众

(7)宏观环境:阐述和分析巨大的各种社会力量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即从政治(法律)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本企业的影响:

政治的/法律的: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规定;劳动法;政府稳定性;

经济的:经济周期;GNP趋势;利率;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率;可支配收入;能源供给;成本;

社会文化的:人口统计;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消费;

技术的: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技术传播的速度;折旧和报废速度。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有时也被称为“五力分析”。他选取的五种环境要素是:产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显然,最危险的环境是进人壁垒、存在替代品、由供货商或买方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

例:日立盒式录像机市场营销计划书中包含的背景资料:销售历史资料、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市场综述、竞争形势、价格对比

3、机会与问题分析

分析企业存在的机会和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4、营销目标

(1)市场营销目标

销售额目标、销售增长目标、企业形象目标:销售收入、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知名度、渠道覆盖面、平均单价等

(2)财务目标

投资收益率、利润、现金流量等

5、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

战略部分主要内容:市场营销预算(资源配置、投资战略)、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业务发展战略、新产品开发战略、渠道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国际市场战略。

策略部分主要是决定营销四要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的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案。

6、行动方案

回答:将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费用多少?

7、盈亏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第2篇

一、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经济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我市块状经济走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着力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使全市块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确保工业经济在全省“一高一领先”的地位。

2、发展目标。到年,全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工业销售产值超过7500亿元;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55个,其中600亿元以上2个、300—600亿元4个、100—300亿元12个。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培育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区域品牌35个,其中全国知名区域品牌10个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若干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驰名商标25个、国家免检产品40个;拥有浙江名牌产品100个、省著名商标300个,省知名商号150个,省级品牌位居全省领先地位。综合能源消耗低,至年,全市新型块状经济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集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五大功能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20个。

3、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块状经济最主要的特色是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必须在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生态上下功夫,做优做强块状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块状经济的优势在于形成产业集群。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创新是块状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块状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联动发展原则。块状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必须与加强工业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坚持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与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并举,推动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开放型经济共进,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

二、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新型块状经济集聚发展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结合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精心编制《市新型块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各类工业功能区集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规划。

2、加强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功能区是地方政府组织有效供给公共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最佳平台。要把建设工业功能区与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城市(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引导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拓展块状经济发展空间,使之成为块状产业集群和升级发展的核心区,打造更具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化“产业链”招商,注重大规模、集群式地引进现代制造业,形成同类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密集区和新兴产业区,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突破。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实现对传统块状经济的嫁接改造,加速传统块状经济提升转型。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大小并举,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扶持一批具有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量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实现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鼓励成员企业加强产业联系,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企业关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形成产业生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5、培育新型流通组织。新型流通组织是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加强规划布局和市场引导,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提升特色专业市场功能,推动市场主体由单个企业经营向集团连锁经营转变,由区域性的固定市场向跨区域、开放型市场转变,由“现场、现货、现金”的传统交易方式向网络交易、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重点规划和发展一批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强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加工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

三、坚持创新带动,增强新型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专利、商标等申请注册工作,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以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营销展示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为支撑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与保障作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与培育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块状经济都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支持发展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化、项目转让和科研融资等服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等先进制造模式向中小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

3、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市驰名(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和名牌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的制订。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并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商标、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进一步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块状产业集群效应为品牌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块状经济区域优势,整合个体品牌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4、加强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与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发展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示范企业。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设施,通过企业集聚提高污染的集中处理程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块状经济。

四、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发展

1、完善公共政策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现有的工业发展财政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制定出台鼓励建设工业标准厂房、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市场体系等有关政策措施,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依据《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商会或行业协会,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重点块状经济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密切政企联系、协调企业关系、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拓展行业中介服务组织在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区域品牌维护等方面的职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新型块状经济,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全市中小企业“386”上网培训工程,争取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80%以上、约6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上网,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交流信息,推进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推广现有行业特色网站建设经验,创建和完善更多的特色网站,实现政企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互通互享,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举报投诉中心,依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帮助传统优势产业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国际国内产权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优化 “互联网+” 发展

一、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概述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指运营商通过自身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采用各种网络优化工具,并通过系统采集移动通信网络的信令数据、话务数据、话单数据、定点测试数据、路测数据等网络数据,进行综合数据处理、分析、研判,对在建中的或正式投入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相应调整及优化,不断增强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适用性,改善运营商的业务品质,提升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感知的服务。

二、国内总体环境分析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949~1985年和1986年至今两个阶段。其中,1949~1985年为整个通信行业的幼稚期,这一时期,我国通信技术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正处于各项技术的探索阶段;1986年至今为通信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网络优化业务也不断增长。

(一)国内市场需求

2015年是4G用户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双双呈现爆发性增长的一年。截至2015年10月,全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流量达到321,354.4万GB,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0.2%;作为承载主要流量的4G网络,用户数量达到32,837.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了42.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网站)

同时,2015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914.3亿元,同比增长26.22%,其中网络优化服务的市场规模为117.8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1.24%。在当前4G网络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中后期的大背景下,运营商将更多地把资源投入到网络的优化调整和精细化运营中去,网络优化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价值

网络建设初期,运营商需要依靠网络优化企业现场测试的评估来验证设备的各项软硬件参数是否达到入网要求。网络运营服务阶段,运营商则需要通过网络优化对运行中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局部或整体进行一系列网络参数的测试、评估及优化,从而了解网络基本运行情况、评价网络的质量、提高网络的效率。网络优化工作是保证运营商移动网络可靠有效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并贯穿运营工作的各个环节。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已成为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三)国内政策扶持

目前,国家把包括通信技术在内的信息产业列为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始终致力于加快信息网络的演进升级以及推进三网融合的全面展开。将全面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急需拓宽网络经济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不断促进宽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四)技术水平

网络优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技术,需要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无线电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数理统计技术等来完成对网络整体状况的分析,从而定位网络的瓶颈、解决网络问题,达到优化网络的目的。目前,我国网络优化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明显的优势。

三、行业环境分析

(一)行业竞争程度

目前,国内第三方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普遍规模较小,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一般按服务区域可分为全国性网络测试服务提供商和区域性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前者规模和服务区域相对较大,典型的代表如珠海世纪鼎利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日讯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后者规模相对较小,受公司资源影响,服务区域一般局限于部分省市或地区。目前的网络优化技术服务市场已经趋近于充分竞争的市场,预计格局在未来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不排除由于竞争激烈、人工成本上升而带来的销售毛利率下降等情况出现。由于运营商更趋向于提升其所处产业链节点的专注度,已经越来越偏向把网络优化、评估、代维和普查等工程服务外包,因此网络优化技术服务的市场容量将继续不断扩大。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行业上游主要是电子设备行业,其中计算机设备供应商和电子元件供应商是本行业的主要供应商。由于电子设备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生产商和供应商众多,选择范围较广,上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比较有限。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行业的客户群集中于通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商。由于通信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相对集中,因此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但行业整体竞争环境较为公开和透明,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目前市场价格均较为公允合理。

(四)新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网络优化产品和服务需要为客户提供性能优越、可用性强、业务完备的综合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行业认可的多项资质,同时在高速数据包处理、精准协议识别、硬件优化、加密技术、大数据挖掘、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不断地积累和持续地投入,新进入者将面临不断提高的技术壁垒。除此之外,由于行业客户较为集中,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新进入者由于从业经验相对缺乏,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抢占市场,要与现有企业争取客户资源较为困难。

(五)替代品的威胁

目前,暂无相关产品可以对网络优化行业进行有效的替代,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不断提升,不排除未来部分网络优化功能被替代的可能性。

四、结论

时下,国家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思路,未来几年间,4G用户数以及相关基础网络的建设将不断扩张,无论是相关的网络优化业务,还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大数据的应用等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

(作者单位为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2]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分析2016[J].易观智库,2016.

[3]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百货店 企业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百货店,即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零售业市场上各种新兴零售业态纷纷涌现,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它们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而国内关于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使得百货店的发展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在众多零售业态竞相发展的境况下,百货店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明确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相对优越的地理优势,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人流量;新颖、优质的服务,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百货店企业的客户管理更加完善、物流体系更加快捷。

根据现代企业能力理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能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本文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定义为:百货店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利用企业资源或发挥创造优势的能力,在服务水平、成本控制、客户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形成的一种比较能力。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选取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一般企业竞争力和零售业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顺应了零售业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丰富零售业单一业态企业的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能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逻辑清晰合理、结构完整严谨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

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在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显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相关学者对企业竞争力和百货店企业的研究以及指标设计的原则,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客户、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出发,同时结合零售业对选址的特殊要求,指出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受到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选址能力

百货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在旺销地段的好的店铺是一笔难得的资产,是形成好的经营业绩的基础。好的选址,可以从其区域规划、交通状况、劳动力供应状况、货源的供应、市场竞争状况、客流量等角度去考虑。对于现存的百货店企业,其所处位置的交通便利、良好的周边商店聚集状况、较大的客流量会让百货店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交通便利性。交通是否便利,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是影响零售店选择开设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能否顺利开展和顾客购买行为能否顺利实现。

周边商店聚集状况。一个地区零售业态的聚集有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聚集、有补充关系的零售业聚集以及多功能聚集。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服务的客户群体有差异,可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给商店带来更强的市场吸引力。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的聚集,使这一商业区企业之间既产生竞争,又产生集聚效应,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在同类商店之间进行商品质量、价格、款式及服务的比较,从而加剧了商店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商店的集聚又会产生集聚放大效应,商品的种类、款式更具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商业区购物,从而有效地扩大购物商圈。

客流量。商业客流指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经过此处的和被吸引到此处的各类消费者的总量、构成、层次的总和,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客流量是商场在商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商业运作中的重要信息。如果百货店企业选择的店址交通便利,能够吸引较大的客流,无疑会给百货店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客户服务能力

商品组合。在百货业竞争中,商品结构的调整将受到区域市场的特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不管卖什么,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与时尚成分比其他业态的要多。百货店企业要根据业态定位重组商品结构,把经营的主要精力放在个性化强、挑选性强、品牌认知度高、凸显生活品质的商品上,创造符合现代百货的经营特色,突出主流商品,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使消费者形成较固定的消费习惯,从而保持企业和较多的顾客之间稳定持久的关系。

购物环境。当零售商感到在商品、价格、促销和地理位置方面很难获得差别竞争优势时,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可提供一个造就差别的机会。商店氛围和商品陈列对顾客的购物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零售企业需要对与顾客发生接触的环境进行设计,让目标顾客感到舒适、有兴趣并产生购买的意愿。

服务态度。消费者到百货店去,除了购物本身,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的感性消费,并以此作为对商品的衡量标准,希望通过消费商品、享受到的服务来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情趣、个人修养等个性特征和品质。而服务员是直接和顾客交流的,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所以,百货店在经营过程中,要有虔诚的服务态度,不断了解顾客心理需求变化的趋势。

服务创新。百货店企业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提供顾客期望之外的服务是实现顾客满意的最佳方法。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新创造出的服务过程体验是顾客难忘的。百货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定位,量身打造新颖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各层次的需要,使顾客不仅感觉满意,而且能够获得意外惊喜。另外,服务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和瞬间的可变换性,即使同行步步紧“随”, 企业只要开阔思路创新服务,便可建立服务的领先优势。

(三)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从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方面来考虑。

成本控制能力。商品的单位进价、企业的管理费用、商品的物流成本等是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企业实现收入增长所花费的单位成本越低,其获取的利润就越大。作为主要以“品牌联营”方式进行经营的百货店企业,商品的单位进价可降空间有限。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拓展获利空间,同时也提高了百货店企业管理方的收入,而管理费用缩减,企业的支出减少,盈利增加。

资产利用能力。百货店企业需要给消费者营造温馨、安逸、舒适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越好,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的获利空间就越大,而相对优越的购物环境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支撑。在考虑百货店企业的盈利能力时,需要充分利用商店的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上的获利能力。

(四)流程控制能力

在百货店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通过全面实施以系统的方法来监控业务流程各环节组合的行为。利用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和消费变化的综合反馈信息,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努力按照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企业内部中心流程的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商品供应链管理,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对整个流程的控制能力。

信息化水平。当今的百货业竞争日益激烈,导入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能使销售过程更快速而且更简易。这样可向各管理层面提供又快又精确的销售情报,使经营者能立即取得正确资讯,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正确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库存压力,更能采购适合的商品及掌握客户的流动状况,可使商场更有效率的经营。

与品牌商的关系。目前,我国百货店企业大多以“品牌联营”的方式经营,百货店企业根据品牌商业绩的好坏进行“保底抽成”,它们的收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百货店企业可以通过取得品牌在该地区的独家经营权,获取商品供应数量和价格上的优惠,品牌又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双赢”合作。

物流配送能力。随着零售业态的演变、市场环境的变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物流在零售业中渐渐上升到战略性地位。零售业物流是实现零售业利润的载体,也是扩大零售业利润的途径之一。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要求与商品转移有关的所有部门必须协同互动,为零售业的整体目标及利益采取一致行动。

(五)经营管理能力

现代零售企业需要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适应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对商品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价格的管理、现场的管理等能力。一方面,百货店企业能够按照自身特有的市场经营目标定位,确立自己差异化的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与成型的管理模式相配套的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执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百货店企业在与同业态企业的竞争中,是否能够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百货商店商品经营应从人才资源状况出发,选择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新商品进行经营,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防范经营风险发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促销管理。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零售商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可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衡量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大小。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知名度。在商品日益丰富,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人们购物的感彩越来越浓,购物时还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样的商店人们愿意去知名度高的商店,同样的商品人们选择名牌商品。企业知名度对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对顾客的吸引力上,而且还反映在企业规模的扩张上,企业的知名度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大,就容易筹到发展资金,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目标层,即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第二层为准则层,有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五个维度;第三层为指标层,共有15个指标(见表1)。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总结如下:

(一)合理选址

作为一旦确定就难以改变的资源——店址,是百货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独特的优势。百货店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策划,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所在区域的范围、交通等自然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的人口、收入、购买力、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等特性,确定企业的商圈范围、目标市场、经营品种和经营风格。

(二)规模化经营

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积极追寻的目标,百货店企业的成本主要由商品成本、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经过多年的运营,多数百货店企业已经有高效的运营策略,管理成本的压缩空间狭小,商品成本和物流成本则成为百货店企业控制的主要目标,同时,规模经营也是目前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面向中高层收入群体的百货店企业而言,在众多商家都把营销策略聚焦于价格的时候,价格不再是商家吸引顾客的最主要因素。要想拥有忠实的顾客群体,商家必须步入竞争的下一个阶段——服务竞争。而提高百货店服务质量将涉及服务人员能力、百货店设施环境、经营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商品的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四)复合化经营

百货店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其他业态的挑战之下,其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更新业态、改变经营模式是传统百货业的出路之一。“百货超市化”是传统百货变革的重要一步,包括百货商店引入超市和在百货商店中引入购销分离、集中采购、集中管理等超市的经营方法。百货业在未来实现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组合发展,既能在区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模式的恶性竞争,又能通过业态的多样化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很好的为顾客服务。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

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能加速对市场的反应,先于竞争对手获得市场的先机。百货店企业应随时了解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顾客需求变化,从而调整商品结构,引导整个百货店向优势化发展。为此,百货店企业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跟踪商品的销售情况,得出每种产品的畅销或者滞销程度;收集顾客需求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同时,通过快捷的信息传递,让物流中心保证畅销品的货源。

参考文献:

1.王生辉.以核心能力打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22)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第5篇

(一)渠道外部环境多变

营销渠道在变化中的外部环境运作,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与市场转型对我国企业渠道外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市场转型阶段,市场要求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合理配置资源,加速开放市场的建立。转型期市场同时又是不成熟的市场,企业所处渠道环境错综复杂,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预测,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变更频繁,消费者、竞争者、中间商的市场行为都深受影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市场大、发展不平衡,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体制的企业,市场状况大相径庭,而企业间产品差异化变小、价格可比性变大、最终客户需求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需求转变,需求个性化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着市场界限模糊化、市场竞争多极化、世界经济规模化、产品趋向高新化及营销方式现代化的经营环境,渠道复杂性和风险性加大。

与之相应,转型期渠道呈现出多种特性:一是关系准则缺失,渠道成员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实施规则,相互之间随意性大,信任度低,渠道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生存状态;二是渠道稳定性差,由于环境不确定,企业渠道决策对未来发展预期普遍持谨慎态度,追求眼前短期利益成为企业保险的选择,渠道关系短期化;三是渠道对终端客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渠道的建立更多地体现为最终客户获取其所需产品或服务的通路,而制造商原来所拥有的渠道权力逐渐转向更为贴近最终客户的零售商。

多变的市场环境动摇到企业原有渠道生存的基础,渠道关系只有努力适应竞争环境,与所提品和服务的特性相符合,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才具有生存力,渠道环境多变的现实诱发企业渠道转换动机。

(二)现代渠道理论优化

传统以“产—批—零”为主的营销渠道系统,渠道层级被分割为由厂家—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这种总分销制渠道是一个高度松散的网络,在该网络系统中,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以疏远的态度彼此进行交易,各自为政,渠道成员相互利益冲突阻碍着营销渠道的正常运行,核心企业很难有效控制自身营销渠道。再者,渠道目标市场上,由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市场购买力多集中于城市,相应的,目标市场也指向城市市场,目标市场趋同,营销渠道竞争无序,竞争成本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渠道理论被不断优化,进而引导企业渠道转换。相关理论有:其一,关系型渠道理论。现代渠道理论认为关系型渠道是一条战略联盟,生产商、经销商共同远景的树立,呼唤协同式渠道、伙伴型关系渠道的建立,要求在保证制造商、中间商双赢的前提下,从团队的角度理解制造商与运作商的关系,实现交易型传统渠道转向关系型渠道,以协作、双赢、沟通为基点,加强对企业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关系型渠道追求的是系统利益最大化,其价值主要体现为战略过程的协同性、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及营销活动的互动性,为消费者创造更具价值的服务,提高营销渠道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渠道管理的目标。

其二,终端渠道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4年提出“顾客让渡价值”,是一种终端渠道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为争取顾客、战胜竞争对手、巩固市场占有率时,采取“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策略,在取得优于竞争对手的“最终用户利益”情况下,渠道增加的成本分摊到渠道各个环节,会增加渠道环节成本,当渠道环节即将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渠道关系损坏的征兆,渠道环节无法承受的界限,也就是渠道环节能够保持自身生存的底限。如果成本承受能力突破了底限,则必须在渠道链中重新协调利益关系,转换渠道,以此保持“最终用户利益”优势带来的竞争优势。

其三,渠道多路并用理论。社会中一些一牌多品或一品多牌的企业,面临通路整合的问题,即通过销售流程及管理方式的调整、改进,发挥通路关系、销售人员、配送体系、促销配套等方面的资源效用,要求转换渠道关系提高通路效率,节省费用。

在关系型渠道理论、终端渠道理论以及渠道多路并用理论引导下,时机相对成熟,一些企业开始放弃总分销商,转换到“总公司+大区分销商”渠道,由大区分销商向各小区市场渗透。而在厂商直销、电子商务兴起后,迫于高价格、利润和服务的压力,又有大量企业转而实施“分公司(办事处)+终端经销商”的渠道,赋予终端经销商或商兼具销售与服务双重功能,随着细分市场和潜在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转向采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对渠道的集成要求明显,渠道趋于扁平化,渠道扁平化理论指导减少企业渠道流通环节,转换实现终端竞争的成本优势。

(三)企业渠道实践变动

从渠道产生起,企业渠道转换实践要求就没有停止过。特定企业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产品品类的不同推出期、企业的不同发展期、不同消费时段、商业资本发展的不同阶段,渠道竞争的不同状况下,渠道结构要求都不同,渠道结构的不同,企业渠道实践必然有所差异。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渠道对于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都会产生影响。为了使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中,及时发现渠道问题,保持更长久、更强的竞争力,要求在适当时机转换渠道。又由于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就特定企业而言,强势的、高绩效的渠道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变为弱势的、低绩效的渠道,或者企业可以找到更为强势的、更高绩效的渠道,企业在经常性考察现有渠道表现,动态判断企业渠道成效过程中也会产生渠道转换要求。

为满足实践需要,常见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复合通路模式。复合通路模式是顺应消费者多层次结构和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细分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企业实施的不同的通路。其出发点是考虑到一条通路在现实中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渠道的选择是动态的,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拓展灵活实用的副渠道,分散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转换实现复合通路渠道成为大势所趋。

二是终端领先模式。企业渠道决策在于通路,其核心是通路资金的争夺,而落脚点则是对终端零售网点的占领。终端就是售点,是实现企业产品销售的门户,产品或服务最终需要通过消费者实现其价值,掌握销售终端就能赢得市场,因而,渠道体系中最能体现价值的部分是终端,渠道实践应能实现面向消费者终端的渠道转换。

三是经营援助模式。现代企业商多开自营店、加盟商多开分店,这对企业的渠道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渠道重心向直营偏移,企业组织架构、人才配置自然也应向经营重心偏移,现代渠道要求企业组织建设重心转移,通过渠道成员业务管理,以相应的业务规范和考核激励办法,促进渠道成员对渠道的帮扶效率和质量。渠道转换要求优化、提升商自营店拓展经营加盟商多店经营管理。

结论

渠道转换动因研究目标为企业把握渠道转换时机和转换方向,上述渠道转换动因分析揭示了两方面问题。

其一,转换时机的认识。环境不同、情况不同,渠道转换时机也应不同,总体上不能在稳定时转换,或者转换后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为了在稳定和转换之间取得平衡,关键就是要把握转换的时机,具体而言,渠道转换应遵循企业生命周期规律,以及企业产品特性、地域、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外部条件变化,把握转换机遇。

其二,转换方向的认识。尽管渠道没有统一的发展方向,市场不同,客户不同,渠道的选择自然也不同。渠道转换最大的障碍在于惯性思维,实质上,同一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并不一定就应有相同或类似的渠道,适合当地市场、适合自己客户的渠道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凡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公司经营目的的渠道方向就是好的转换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升福.企业渠道转换决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7

2.许水龙.基于不同信任度的营销渠道管理模式[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

3.艾米莉.渠道的革命[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